古代建筑的实用之美——马头墙
说起以徽派建筑为典范的江南民居,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明朗素雅的青砖黛瓦白墙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。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,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,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。譬如作为徽派建筑重要特色的“马头墙”。
“马头墙”的发明人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。当时徽州府城房屋多为木制结构,且因徽州地少人稠,人口密集,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,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,火烧连营损失惨重。
马头墙也是一个界域,一个封闭。界域人与人的关系,这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的注解,这就是千年马头墙 。
马头墙的“马头”,通常是“金印式”或“朝笏式”,显示出主人对“读书做官”这一理想的追求。高大封闭的墙体,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,那静止、呆板的墙体,因为有了马头墙,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。而从高处往上看,聚族而居的村落中,高低起伏的马头墙,给人视觉产生一种“万马奔腾”的动感,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,兴旺发达。
"马头墙样式"
从建筑细部构造上看,马头墙主要有“坐吻式”“印斗式”“鹊尾式”三种形式。
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,此类马头墙层次多,构造复杂,工艺要求高,因此主要见于宏丽的祠堂、社屋、禅寺中。
鹊尾式用来当“座头”的砖外形酷似喜鹊尾巴,寓意抬头见喜。
印斗式马头墙等级次之,鹊尾式马头墙等级最低。当建筑群前后进马头墙制式不同时,按所谓“前武后文”分置,常以鹊尾式马头墙居前,印斗式马头墙殿后。
从建筑形式上看,马头墙的形状主要为阶梯状山墙,同一标高的一段,谓之一“档”,进深大,马头墙档数就多,但每坡屋面不会超出四档。多数马头墙的形式为二三档,俗称“三山屏风”、“五岳朝天”。因受当时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,马头墙还有其他变体,如山墙两端横向,山尖部分成三角形、圆弧形等等。
"古建筑之美"古建筑透过每一寸土地和石头
向我们展示着过去文明的舞台
传达着今天的文化信息